名师带你畅游《方剂学》
点击次数:1958

 

      一本薄薄的《方剂学》教材,承载的却是几千年中华医药守护民众健康的历史;一个个方剂,无不是每一位医家毕生心血的结晶。它们从春秋战国走来,穿越汉唐,历经明清;它们有各自的特性,内外妇儿运用不同。让我们以一颗敬畏的心,去学习这一个个经历无数战火与考验的方剂,以及它们背后所蕴藏的名医智慧……

 

在中医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些方歌:

辛温解表剂

一、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二、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可建功

      传闻,方歌是学《方剂学》必背必考,可以看出方歌在《方剂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方剂学》呢?

      研究治法与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特点)及其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方剂中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现代科学技术为方剂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和剂型研制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临床应用方面,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 广泛使用古今方剂。对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等疾病以及传染病、肿瘤等都有较显著的疗效。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记载。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症治疗的药物,必不可少,药味较少但用量较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则协助君药治疗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药、臣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使药则指引药方中的各种药物直达病症所在。

 

      了解方剂学发展的概要过程,熟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及其价值,对于学好方剂学这门主要课程并对今后的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兹以历史发展的前后为序,略述方剂学起源与发展的简史

 

  《黄帝内经》,唐朝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13首方剂,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的文献,载方28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载方单方113+复方245,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撰,南朝齐龚庆宣重新整理。

 

  《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怀隐、王佑、郑彦、陈昭遇等编,载方16834,翰林医官院医官,依据医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种方书、名家验方并宋太宗亲验医方,又广泛收集民间效方集体编写而成。

 

  《伤寒明理药方论》,我国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普济方》,明朝朱橚,载方61739,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汤头歌诀》,清汪昂 ,为初学者启蒙必读医书,流传甚广。

 

      先民们在长期人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日积月累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药物知识。随着意识利用药物的不断发展,自然涉及到药物的选择、配合和调剂,逐渐产生了方剂。可见,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

 

      湖南中医药大学联合湖南医学星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了湖南省西学中远程教育平台,其中《方剂学》由湖南中医药大学闵潇博士授课。

 

关注微信公众号:yljt202107,观看更多中医教授教学视频。

   

时间:2022-09-23
我要报名
学习登录
证书查询

热门信息